你可以選擇不當記者,但是當了記者,就必須去探究事實真相,這句簡單的話擲地有聲,而探究的過程,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2015年,生活連線的記者就是秉持這樣的信念,一步步抵達新聞事件的真相,來看今天的“回眸2015”特別報道。
記者王曉:世紀嚴寒剛過去,零下十度的極度嚴寒天氣相信大家記憶猶新,不過2015年還有一場天災,相信大家也不會忘記,那就是4月28號的冰雹災害,這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常州人有生以來見過的最大冰雹,造成的影響和破壞力也難得一見。數千輛車在雹災中受損,滆湖近千名漁民損失殆盡,甚至有位漁民在自救時被大風卷入湖中溺亡,農業(yè)林果畜牧業(yè)也遭受極大損失。事后,不少市民把矛頭指向氣象部門,認為氣象部門在當晚7點39分發(fā)布的預警,根本沒起到任何作用,導致市民缺乏準備,蒙受人身財產損失。
同期聲:受災群眾:沒有收到信息啊,昨晚的感受。
同期聲:受災群眾:沒有收到啊。
記者王曉:更讓市民難以接受的是,就在雹災當天,中央氣象臺曾經在上午8點和下午6點兩次發(fā)布強對流天氣黃色預警,明確指出江蘇中南部地區(qū)有雷電大風和冰雹天氣,為何中央氣象臺的雷電冰雹預警兩連發(fā),卻沒有引起常州氣象臺重視呢?直到下冰雹的最后一刻,才匆匆搭上了預警發(fā)布的末班車?這些問題都是市民們想知道的。
模擬網友:同期聲:預計未來三小時內,3小時早就冰止雨住了,這種預告豈不是事后諸葛亮?
記者王曉:那么常州氣象臺在發(fā)布預警的過程中,有沒有工作的疏漏甚至失職呢?我們展開了調查,發(fā)現其實當晚6點28分,雹災發(fā)生一小時前,常州氣象臺也曾發(fā)布過一條雷電黃色預警,預計未來6小時有雷電大風,短時強降雨,其中也提到了冰雹,而且相比其他遭遇冰雹突襲的江蘇城市,常州的信息發(fā)布并不算晚,為此我們查詢了蘇州、無錫、泰州、南京等城市的氣象信息,并在節(jié)目中列出了一張表格進行對比,對比的結果可以看出,從預警發(fā)布的完成性和及時性來看,常州氣象臺做的不算太差,而且當天也并非沒有關注到中央氣象臺的預警,只是現有的氣象監(jiān)測水平,并不能預測出冰雹到來的準確時間和強度。
同期聲:常州氣象臺 副臺長 蔣駿:現在的技術手段還不能監(jiān)測冰雹,我們也有難處,要是發(fā)布了說有冰雹,最后沒有,輿論壓力也很大。
記者王曉:實際上調查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繼續(xù)把邏輯往前推演一步,如果常州氣象臺及時發(fā)布了預警,真的能避免損失么?這里面其實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就是信息的接受率和達到率。常州氣象臺的預警信息,一般通過官網、微博、微信平臺發(fā)布,但如果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信息傳遞出去,這些平臺是否足夠?為此我們調查了海南、東莞、福建等沿海地區(qū)的預警發(fā)布機制,這些城市由于遭遇臺風、冰雹、暴雨極端天氣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政府更注重預警信息發(fā)布的全方位多渠道,會利用短信、電視、廣播、網站、郵件、電子顯示頻、預警大喇叭、微信、微博等所有能利用的平臺,進行多渠道快速發(fā)布,讓市民無論身處室內還是室外,都能第一時間收到氣象預警信息。分析到這一步,其實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相比沿海城市,常州地處長江流域,歷史上少災少難,而預警機制的完善,其實跟災害頻率,嚴重程度直接相關,如果建立跟沿海城市一樣完善的預警系統(tǒng),是否也會因為財政投入過大,被納稅人詬病,甚至也可能因為用處不大被淪為擺設。到這里,分析的問題更深了一步,雖然節(jié)目一開始是市民批評氣象預警,但是到最后,節(jié)目想表達的觀點是,任何一個城市,都應該建立與災害情況相匹配的預警機制,而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氣象部門所能做到的,我們的目的,不是維護氣象部門,而是避免輿論陷入一種不負責任的狂歡。
面對公眾的質疑,記者有責任通過理性客觀的分析,將問題抽絲剝繭,還原最核心的問題,這樣的態(tài)度,往大了說,能夠促進政府部門改進工作,往小了說,也能讓當事人避免不必要的輿論壓力。(淡出淡入)
記者王曉:2015年5月2日,在新華網、搜狐網、騰訊網、鳳凰網等主流門戶網站,陸續(xù)出現一篇報道,稱一架常州的直升機在揚州頭橋村因為斷油而迫降,標題十分吸引眼球:“黑飛直升機迫降農田,農民以為撒農藥”;“直升機燃油耗盡迫降農田”,揚州當地百姓的說法,更烘托出一種接近于機毀人亡的緊張氛圍。
同期聲:模擬配音:“一抬頭,感覺一架直升機‘掉’下來了。”
同期聲:模擬配音:“晃了幾下,離我們不過幾十米,太險了。”
同期聲:模擬配音:“停在田邊這么久,聽說是讓人從揚州泰州機場弄油。”
記者:王曉:這事情比較巧,這位直升機駕駛員,是我兩年前的一位采訪對象,他是南夏墅一家磨具廠的老板叫沈本忠,酷愛直升機,花15年研發(fā)了這架直升機,我當時一看就確認是他,本想作為朋友安慰一下他劫后余生的心情,沒想到這一問,卻推翻了所有媒體的報道內容。他告訴我并不是迫降,而是正常加油。
同期聲:沈本忠:那天一個客戶到我廠里來,說你帶我去揚州吧,然后就飛過去了,到了那邊,很多朋友說要帶著飛一圈,都是朋友么,就飛了,在半路回來的時候,其實還剩下20%的油,以防萬一,我說降落了再加點油走吧,并沒有迫降,只是正常的降落。連一根麥子都沒壓到。
記者王曉:降落加油被說成迫降,進而聯(lián)想到可能的機毀人亡,沈本忠很是郁悶。這么多知名網站不約而同的失實報道,一方面沒有找他本人核實,另一方面由于直升機對于大眾來說比較神秘,再修飾上斷油、迫降等詞匯,很容易發(fā)酵成大新聞,背后其實源于公眾對直升機不了解,而且沈本忠從技術角度進一步解釋,迫降是每一位直升機駕駛員的必修課,即使真的出現斷油迫降,也能避免機毀人亡,為了證實沈本忠所言,我們做了一件瘋狂的事情,乘坐沈本忠的直升機,體驗迫降。
正常狀態(tài)下,飛機引擎的指示表顯示為100,幾秒鐘后,沈本忠將在200米的高空模擬引擎故障讓直升機安全降落。
現場:機艙內同期聲 沈本忠:三二一,你看現在引擎指針下落,旋翼轉速還是正常。
關閉引擎后,利用主旋翼的慣性保持飛行并完成降落。從地面拍攝畫面可以看出,相比引擎啟動時的正常降落,迫降時,直升機下墜的速度明顯加快,但是在接近地面幾米的位置,飛行員通過操控,瞬間減慢下降速度,以最小的沖擊安全降落。
記者:王曉:事后很多人問我,你怎么敢坐這架飛機,還體驗迫降,萬一出事故怎么辦?我的回答是,第一,多年前的深入采訪,讓我對他的直升機和駕駛技術有信心,第二,這樣的體驗拍攝能夠讓觀眾對整件事情更加了解,讓報道更加理性客觀。其實這樣的采訪態(tài)度貫穿在生活連線全年的報道中,比如2015年11月發(fā)生在花園街的一場車禍,一名22歲的年輕女子在過馬路時,被附近工地的渣土車碾壓,命喪車輪下,當時有很多聲音都說女孩子邊過馬路邊玩手機是釀成慘劇的原因之一,但通過記者大量走訪調查,最后到交警部門調查監(jiān)控后發(fā)現,女孩過馬路時并沒有看手機,而這個客觀的調查,也讓事故的調查和善后得以在公正的輿論環(huán)境中進行。
新聞最大的魅力就是把新聞事件的蛛絲馬跡告訴大家,過去的2015年,很多的蛛絲馬跡,正是因為連線記者們秉持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永不放棄的精神,才為觀眾們呈現出更多的真相和細節(jié),2016年,我們已經在路上,生活連線將繼續(xù)為觀眾們展示一個個更完整、更全面、更真實的新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