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楓橋經驗”武進實踐 法治護航鄉(xiāng)村振興 打通基層“最后一米” |
時間:2024-02-01 20:23:53 來源:生活連線 作者:陽湖網 |
|
鄉(xiāng)村振興靠產業(yè),產業(yè)發(fā)展靠特色,新時代“楓橋經驗”武進實踐系列報道,今天一起關注前黃鎮(zhèn)。前黃鎮(zhèn)作為武進區(qū)的農業(yè)大鎮(zhèn),以“鄉(xiāng)村振興·法治先行”為主題,通過法治建設,推動農業(yè)農村的高質量發(fā)展。來看報道。 前黃鎮(zhèn)丁舍村村民
張中興:我這里的田是一塊大田,那里后面還有一塊小田,一共3畝不到點 前黃鎮(zhèn)丁舍村調解員
老楊:(土地確權)也種得安心了,是這個意思吧,就是你隨便種多長時間,精耕細作弄得挺好 74歲的農戶張中興正在田間忙著給桑葚樹綁枝條,前黃鎮(zhèn)丁舍村調解員老楊送法上門,在與老張的“嘮嗑”中,他把有關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一一宣傳到位。記者了解到,20多年前,丁舍村村民何建明在北沿種下第一棵果桑樹,從當初不被看好到如今注冊“北沿”商標;從一顆樹到如今帶動全村30多家農戶走上桑葚種植之路;從一畝到如今成為前黃最大的桑葚采摘基地,逐步建立“桑葚+采摘體驗”、“桑葚+農產品深加工”的運營模式,法治宣傳功不可沒。 前黃鎮(zhèn)丁舍村黨總支書記
吳紹成:起先有很大的矛盾,不合理公平競爭;第二個,沒有統一的包裝外觀,你賣你的,我賣我的,還有你賣每斤10元,我賣15元,形成惡性競爭,經過我們政府引導,加村委網格員我們的調解員協商,現在基本上形成了叫北沿桑葚的品牌,農戶就享受到了政府、法治帶來的紅利 在過去的一年里,前黃鎮(zhèn)司法所繼承發(fā)揚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參與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充分發(fā)揮人民調解在基層治理體系作用,最大程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 同時,將全鎮(zhèn)分為58個網格,依托網格巡查不間斷對轄區(qū)內矛盾糾紛進行排查和化解,實現調解服務“零距離”。 前黃鎮(zhèn)政法和社會綜合治理局副局長
蔣曉星:我們積極踐行新時代的楓橋經驗,積極地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全年我們培訓法律民辦人200余人次,培養(yǎng)法制示范戶20余戶;全年累計普法人數達到了500余人次 為進一步強化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邀請法官、律師等人為各村調解主任、“法律明白人”開展調解技巧培訓和法律知識講解,截止目前,已為各村配備法律顧問律師13名,各駐村律師積極進村開展法治講座33次,覆蓋人群1420人。 前黃鎮(zhèn)政法和社會綜合治理局副局長
蔣曉星:我們實實在在的用法治護航我們的經濟建設,用法治護航我們的群眾的收入,積極地做到,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田間地頭,化解在基層,積極地打通法治進基層的最后一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