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今年是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xiàn)代生活”。文化遺產包括著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面。聰明勤勞的武進人,造就了象牙淺刻、陽湖拳、留青竹刻、常州烙畫、橫山橋百葉等形形色色、別致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化瑰寶有的已經退出人們的視線,有的仍有傳人在堅守、傳承。本周新觀察,我們一起來關注武進的非遺傳承。
陽湖拳:傳承不易 苦盡甘來
陽湖拳研究會會長 周國興:一出拳來安四方。大刀獨舞關云長,張飛跨馬一支槍,趙子龍卸盔回身轉。
在傳承館里,周國興將一套陽湖拳打得風生水起。陽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蘇南南拳,它出自道家武術,相傳為宋代南俠展昭所創(chuàng),盛行于武進農村,流傳于無錫、蘇州、南京、上海及浙北、福建等地約五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qū),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在武打搏斗的實踐中,陽湖拳經過歷代名家的豐富和發(fā)展,以及數(shù)百年廟會節(jié)日間人民群眾的長期錘煉,吸收北方拳種優(yōu)勢,形成了集南拳北腿之長,獨創(chuàng)南北兼收,拳腿并重的武術風格,地域色彩十分鮮明的拳種。
陽湖拳研究會會長 周國興:特點是輾轉騰挪都在方寸之地,今天我打的一下子放大了,第一個是好看了,按照傳統(tǒng)能在八仙桌上打,每個套路都可以在八仙桌上演示,因為它是在船上面打的,它的淵源是從船拳開始的。
周國興6歲就跟隨陽湖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金孝學拳,轉眼已過去35載。他說,自己見證了陽湖拳一路走來的不易。
陽湖拳研究會會長 周國興:我們常州人不知道我們有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叫陽湖拳的,江蘇省并稱兩大拳種,兩大武術之鄉(xiāng),一個是徐州,一個就是常州武進。結果居然常州人都不知道陽湖拳是常州的。
為了打響陽湖拳的知名度,師父楊金孝帶著嫡傳弟子們開設武館,廣收學子,為了推廣甚至免費教授,師弟王寧則參加各類武術比賽,用一塊塊獎牌為陽湖拳辟出一片天地?,F(xiàn)在,師徒們在常州開設的武館已經頗具規(guī)模,辦得有聲有色。而武進地區(qū)卻仍未開發(fā),于是,在2014年,作為楊金孝大弟子的周國興在湖塘開起了這家傳承館。
周國興與學生念《弟子規(guī)》: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茍輕諾,進退錯。
習武先習德。每個在這里學拳的孩子,都要學習弟子規(guī),然后才開始一天的武術練習。
家長 樂(yue四聲)康:孩子在這里不光學到武術,也能學到怎么做人,我兒子每天來的時候師父都教他們背《弟子規(guī)》,然后給他們解釋弟子規(guī)是什么意思,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家長:在這里周老師的《弟子規(guī)》,講究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還有一個就是,練完以后體質確實增強了。而且我們堅持了很長時間,準備一直堅持下去,對她還是有好處的。
樂家樂今年5歲,學習陽湖拳2個月,如今踢腿、打拳已經有模有樣。他的父親更是希望他能夠成為周國興的關門弟子,傳承陽湖拳。
家長 樂(yue四聲)康:陽湖拳也是常州文化,我也想讓我兒子一直練下去,來傳承這個文化。
身穿練功服,肩負傳承重任,千年陽湖拳,在一代又一代傳承者的努力下手口相傳,不斷傳承和延伸……
徐氏留青竹刻:打破傳統(tǒng) 傳承無姓氏之分
時光流逝千年,文化是最好的傳承,在我區(qū)非遺文化的傳承中,象陽湖拳這樣“師傅帶徒弟”是最為傳統(tǒng)的方式,而另一類傳承,則以徐氏留青竹刻為代表,以家族式傳承為典型。
徐風,高級工美師、省工美名人,出生于常州竹刻世家。爺爺徐素白是現(xiàn)代竹刻大家、徐氏竹刻創(chuàng)始人,民國時期就享譽滬上。其父徐秉言、叔叔徐秉方,亦是當今留青竹刻名家。作為常州徐氏竹刻第三代傳人,徐風自然從小耳濡目染,鐘情竹刻這門民間傳統(tǒng)工藝。
徐氏留青竹刻第三代傳人 徐風:畢竟是從我爺爺開始的,已經傳了三輩了,我也不是從特定的時刻開始學留青竹刻,從小的家庭環(huán)境促使我潛移默化了,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傳統(tǒng)藝術,其實小時候在小學初中的時候,我父親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我的美術基礎,從素描開始。隨著創(chuàng)作的日積月累,以及年歲漸長,徐風對于家傳的留青竹刻,越來越喜歡,對留青竹刻這門傳統(tǒng)工藝有了更為真切的理解。他的竹刻,顯然與父輩們的作品有了較大區(qū)別。不執(zhí)著技法上的酷似逼真,更在意“畫刻”氣韻,技法運用更直接更隨性、爽辣、酣暢。他的父親徐秉言拿起徐風的代表作《高山仰止》時,也不禁贊嘆。
徐氏留青竹刻第二代傳人 徐秉言:這個顏色層次感好啊,轉的好。
作為徐氏留青竹刻的傳人,徐風深知,傳承不易發(fā)揚更難。這也是很多非遺傳人面臨的最大問題。
徐氏留青竹刻第三代傳人 徐風:2000年以前也就是我們徐家 還有常州的白家,也就是家族里面時代單傳了,父傳子,子傳孫。家族這樣傳下去的形式可能受到局限了,這個還是要推廣,要普及開來的話還是要做外姓的,不一定是我們徐氏的。
徐氏留青竹刻第二代傳人 徐秉言:以前這種一直屬于手藝,以前手藝人思想都比較,我不是說所有人都是,他思想都是有點保守的,為什么要保守?他因為靠這個小手藝吃飯的,所以我要保密不跟你講。這個實際上是錯誤的,只有大家都來,玩的人多了,那么大家喜歡了。2000年以后,徐氏留青竹刻打破了家族式傳承的模式,開始擴大收徒規(guī)模。徐風還將自己的作品帶入大學校園,給學生們授課,傳承技藝。此外,憑借家族精湛的竹刻技藝,徐風還將竹刻技藝演繹出了新的形式,以他為代表人物的紅木淺刻也被確定為省級非遺項目?,F(xiàn)在徐楓還把竹刻運用到了茶具之中,一斟一飲間也能感受到這份古樸典雅之美。
徐氏留青竹刻第三代傳人 徐風:還是要求異齊同,要講究個性,要特立獨行,因為藝術最忌諱的就是俗套 雷同。所以往往我們形式方面還是要有創(chuàng)新,要尋找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
常州烙畫:開放式傳承
破“家族式”傳承,讓非遺文化更加發(fā)揚光大。常武地區(qū)的非遺傳承人以各自的方式探索著非遺傳承和發(fā)揚的渠道。常州烙畫大師汪鶴鳴更是以開放的心態(tài),將烙畫這一“非遺”文化以星火之勢不斷擴大,讓這樣一個文化遺產更多地與現(xiàn)代生活相結合。
一千多年前,心靈手巧的常州工匠用尖頭的火棒在木梳上燙畫,用來裝飾傳統(tǒng)名特產“宮梳名篦”,從而形成了一門精湛的民間藝術,那就是常州烙畫。汪鶴鳴就是常州烙畫藝術的代表性大師,這樣一位烙畫大師的傳承人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近千名全市的美術老師。
烙畫大師 汪鶴鳴:因為它的溫度的儲存要比尖筆頭好 所以你可以用粗筆頭的尖的部分去燙烙你要的輪廓線
在汪鶴鳴的倡導下,從2011年開始,常州烙畫研究會對全市中小學的美術老師開放傳授烙畫技藝,至今已舉辦了4期,有一千多名老師接受了培訓。而這些老師則作為橋梁,再將烙畫技藝傳授給更多的孩子們。
美術老師:這種模式蠻好的,首先面比較廣,能夠普及開來,有些非遺項目,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工藝都是師傅帶徒弟,帶不了幾個人。
烙畫大師 汪鶴鳴:我覺得烙畫要傳承的話,單是靠家族傳承這個面太窄了,再一個(社會)不容易在這一方面進行探討。
非遺逐漸受重視 傳承工作有序推進
從陽湖拳到徐氏留青竹刻,再到常州烙畫,從師徒關系到家族傳承,再到系統(tǒng)培訓,我們看到了非遺的傳承脈絡。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逐漸對非遺工作重視起來,許多日益邊緣化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和內容重新獲得了正視,得到了應有的藝術尊重和價值認可;許多正從我們視野中漸漸淡去甚至湮滅的民間藝術項目得以再次浮出水面,喚起了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傳承、保護的強烈意識。
2009年,我區(qū)開始開展大規(guī)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普查工作。通過多次全面普查,基本摸清了境內的非遺家底。目前我區(qū)有1個國家級、7個省級、21個市級和89個區(qū)級,共計118個非遺項目。從2011年開始,區(qū)文化管理部門連續(xù)6年舉行非遺保護工作會議,制定了《武進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補助經費使用管理辦法》,每年都撥出專門經費對各級項目進行保護,截止到目前,已累計發(fā)放經費近80萬元。此外,非遺項目還走進了群眾生活。2015年,非遺節(jié)目《小熱昏》進校園100多場;區(qū)文化館在湖塘花園小學、湖塘中心小學和本館陣地上共開設了剪紙、面塑兩個項目10期公益性培訓班,培訓2000人次,激發(fā)了孩子們對非遺的極大興趣。另外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正在審批。
武進區(qū)文化館黨支部書記 張銳:整體來講還是正常有序的。前一段時間,在4月份,我們剛剛增補了5個項目的28個具體的傳承人, 因為非遺項目也在探索中發(fā)展,應該說這幾年很有成效,但是對于傳承人而言還遠遠沒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我們后面一定會更加努力做好這項工作的。更多地是激勵非遺傳承人要樹立主人翁意識,要有歷史的使命感,要有傳承中國民族文化的榮譽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長河中的瑰寶,它依靠著傳承者們代代相傳,期間有的滄海遺珠失而復得,有的明珠蒙塵光華不再。今天,我們意識到對傳承人群保護的重要性。在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重視和保護的今天,在“讓文化遺產融入現(xiàn)代生活”的大背景之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非遺文化傳承模式的質的突破,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會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