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全國第44個植樹節(jié),在武進區(qū)雪堰鎮(zhèn),有這樣一家三代人,他們將青春奉獻(xiàn)給了大山,種下一株株樹苗,守護著成材。新老接力,只為守護綠水青山。 山風(fēng)徐徐,松濤陣陣。 3月11日上午,73歲的護林人蔣光杰,踏上了巡山路。 進山要過三道門,每一道鐵門前,蔣光杰耐心地掏出鑰匙,開門,鎖門。再行半里地,就到了護林人山上的落腳點。坐在方桌旁,蔣光杰講起了三代人與青山為伴的故事。 護林人
蔣光杰 咬定“青山”不放松,“釘耙齒不斷只管鋤”,頂風(fēng)冒雨開塘植樹,揮汗擔(dān)水爬坡澆苗。10年里,林業(yè)隊造林超過2000畝,其中,我父親一人開挖的(植樹塘)就有3萬多個。 后來,父親蔣阿林突發(fā)腦溢血去世后,蔣光杰繼承了護林的事業(yè),每天起早貪黑,在荒涼的山坳里播種著綠色希望。 護林人
蔣光杰 我最初當(dāng)護林員時,山里連電都沒有,點的是煤油燈。上山巡護只能靠步行,走一圈山路比較多就要半天時間。夏天巡護曬脫皮,驟雨突來無處躲,冒雪巡護滾一身水,都是經(jīng)常的。 現(xiàn)在,護林有了衛(wèi)星監(jiān)控等高科技手段幫助。然而,蔣光杰依然保持著每日巡山的習(xí)慣,套著紅袖套、拿著對講機,看林子、修護欄。十幾公里的巡山路,蔣光杰總是走得很慢。他細(xì)細(xì)檢查每一處樹木,為它們修枝除草。 護林人
蔣光杰 每一棵樹苗從栽下到成材,一個周期需要20年。我才來的時候,父親包括我種下的這些樹不過手指粗,現(xiàn)在要一個人才能抱得攏。看著這些長大的樹,就像看著一個個孩子長大成材。 與樹一起長大的,還有蔣家第三代護林人——蔣光杰的侄子蔣偉文。2005年,從小耳濡目染,對這片山有著別樣的感情的蔣偉文加入林業(yè)隊,成為第三代護林人。 護林人
蔣偉文 我家公公在世時經(jīng)常和我們講,花草樹木比較有靈性。要我們在山上守護好?,F(xiàn)在山已經(jīng)成了我們一家人的一種寄托,雖然我也去外面闖蕩了一番,但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家,幫我家公公看好著山。 滿山青翠處,白了少年頭。從蔣阿林,到蔣光杰,再到蔣偉文,武進“愚公”用腳步丈量寂寞,昔日的荒山,也終于長成了1000畝杉樹林和2000畝松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