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英國《衛(wèi)報》8月1日報道,醫(yī)學期刊《柳葉刀》雜志近日刊文稱,在郁悶的時候出去吃頓晚飯、學學踢踏舞或者見見老朋友,能夠有效緩解煩悶情緒。從醫(yī)學角度講,這種方式被稱為行為激活治療,和我們熟知的認知行為療法同樣有效。
當人們感到沮喪時,往往選擇避免和他人接觸,然而孤立自己的結果就是讓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行為激活治療的核心是通過活動來降低個體的疏離感。上世紀90年代,這種療法受到華盛頓大學雅各布森(Jacobson)教授的推崇,并由此流行開來。
這篇發(fā)表在《柳葉刀》雜志上的論文主筆是??巳卮髮W的理查茲(Richards)教授。他認為,人們總以為心情不好的時候,情緒就會一直都處于低落狀態(tài),然而事實上,情緒和行為有很大關系。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我們情緒持續(xù)低落,是因為我們把自己封閉了起來,這一點有悖于人性。”
論文中,研究者對440名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分配,一部分人接受行為激活治療,另一部分人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一年之后,兩組實驗對象的實驗結果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每組都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的抑郁癥狀明顯減輕。與認知行為療法不同的是,行為激活治療是一種通過改變外部行為來影響內在情緒的治療方式,治療效果堪比抗抑郁的藥物,而“認知行為療法”則側重于對患者內在思想的調節(jié)。
然而,讓患者接受行為激活治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外出參加活動之前,情緒低落的人往往要經歷一番心理斗爭。因此,在接受治療時,提前一周就需要將活動安排好,給患者留下充足的準備時間。一周之后,無論是否情愿,他們都不得不走出去參加活動,并記錄下情緒變化。
一般情況下,經過多次行為激活治療,情況就會有所好轉,但是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有自殺傾向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