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秋冬季節(jié),天氣愈發(fā)干燥,許多人會覺得口干舌燥,尤其是北方在供暖后,早上起床嗓子更像要“冒煙”一樣。此外,還有些人會出現皮膚干燥脫皮,大便干結、便秘的癥狀,據專家表示,這些癥狀都屬于秋燥,主要是體內水分不足造成的。當氣候干燥、水分不充足時,就會出現“秋燥”。
專家指出,水是身體中含量最多的物質,年齡越小,水分占的比重越多;水的一個作用是潤滑,關節(jié)潤滑劑、唾液、消化道分泌的胃腸黏液、呼吸系統(tǒng)氣道內的黏液、泌尿生殖道黏液等的生成都離不開水。據中國經濟網健康頻道了解,人體皮膚每天蒸發(fā)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從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少于300毫升,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jié)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秋燥還容易出現頭痛、流淚、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癥狀,這都是由于體內津液在夏季過多發(fā)泄后,各組織器官均處于缺水狀態(tài),再遇涼風刺激所引起的,醫(yī)學上稱為“秋燥綜合征”。據了解,秋燥嚴格來說不算疾病,只是人體一種不舒服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不加以預防,干燥容易進一步引起流感等疾病的多發(fā)。
推薦5款防秋燥湯羹
預防秋燥,關鍵在于補充充足的水分,但光喝水又會感覺枯燥無味。因此,多喝一些美味的滋補靚湯也是應對秋燥的好方法,下面,中國經濟網健康頻道就為您整理養(yǎng)生專家推薦的一些滋補靚湯。
【蓮藕玉米排骨湯】
功效:一款非常適合秋天滋補的湯品,清淡、營養(yǎng)、美味。蓮藕:清熱涼血、通便止瀉、健脾開胃。排骨:滋陰潤燥、益精補血。
原料:排骨500克,蓮藕500克,玉米250克,胡蘿卜150克。
做法:
1.鍋置火上加適量水燒開后放入排骨、料酒,汆出血水后,撈出排骨洗凈備用。
2.蓮藕、玉米洗凈去皮,切大塊;胡蘿卜去皮洗凈,用餅干模具壓花。
3.煲鍋內加入適量水,放入排骨,大火燒開轉小火,燉30分鐘。
4.加入切好的蓮藕塊、玉米塊,大火煮開,轉小火再燉一小時,調入適量鹽即可。
【冰糖秋梨膏】
功效:化痰、潤肺、止咳、生津利咽。對陰虛肺熱引起的咳嗽喘促、痰涎粘稠、胸膈滿悶、口燥咽干、煩躁聲啞等效果很好,對肺熱久嗽者尤佳。
原料:百合、羅漢果、川貝、梨、紅棗、少量生姜、冰糖
做法:
1.將梨切成小塊,紅棗去核切成塊,和川貝、羅漢果、冰糖、少量生姜一起倒入鍋里大火煮開,再用小火熬制;
2.等到汁液剩一半時,放入洗好的百合,再熬15-20分鐘;
3.過濾湯汁,兌水繼續(xù)熬10分鐘,待成膏狀放涼,最后添加蜂蜜即可。
【白果排骨湯】
功效:滋陰潤燥、養(yǎng)肺補胃。很適合當下服用,尤其適合出現鼻咽干燥、聲音嘶啞、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秋燥癥狀的人。
原料:白果、排骨、姜、花椒、大料、鹽、料酒
做法:
1、白果一份備用,排骨斬件、洗凈;
2、將排骨放入鍋中加生姜、大料、料酒,大火燒開,撇去血污泡沫;
3、轉小火燉排骨;
4、當排骨燉到七八成熟時加入白果,再繼續(xù)用小火將排骨燉至酥軟;
5、出鍋前加入鹽調味即可。
【山藥羊肉湯】
功效:山藥羊肉湯是一道常見的漢族藥膳,此湯的山藥具有三臟同補的功效,羊肉本身具有良好的溫補作用,又能夠去寒氣,所以是虛寒證的通補方。
原料:羊肉700克,山藥300克,胡蘿卜2根。
做法:
1.羊肉洗凈后切成大塊,胡蘿卜切片,蔥切段,生姜拍破待用。
2.山藥去皮后切成大塊,泡入清水中待用。
3.羊肉入沸水中汆水,水中加入料酒和姜片,以去除膻味。羊肉撈出后洗去浮沫。
4.將羊肉放入高壓鍋中,加入適量水、姜、蔥,用高壓鍋壓30分鐘。
5.高壓鍋放氣后,將羊肉倒入砂鍋中,加入山藥和胡蘿卜,大火煮開轉小火煮30分鐘,調入鹽、胡椒粉即可。
【五汁飲】
功效:緩解秋燥的古方,出自清代名醫(yī)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建議連續(xù)飲用3天,鼻咽干燥的癥狀會有明顯改善,長期喝還能使皮膚和毛發(fā)恢復潤澤。
原料:梨100克,荸薺50克,鮮蘆根60克,鮮藕100克,麥冬10克
做法:
1、將梨、荸薺、鮮蘆根、鮮藕洗凈去皮后切碎。
2、麥冬開水浸泡一個小時,洗凈后切碎。
3、將5種材料混合榨汁飲用。
4、“五汁飲”以鮮品為佳,方中蘆根、麥冬若沒有鮮品,可以用開水浸泡或煎煮后取汁。 |